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漢語歷史語法
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 
開課學期
107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麗麗 
課號
CHIN7451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5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3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4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71CHIN_lishiyufa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主題為漢語歷史語法,將帶領學生熟悉漢語歷史語法主要議題,課堂將依照詞類或結構逐一探討,可能包含的主題有:詞類活用、先秦動詞、「王冕死了父親」結構、主題句、主之謂結構、語氣詞、助詞、被動句、處置式、述補結構、介詞、連詞、副詞、量詞、人稱代詞、疑問代詞、指示代詞、情態動詞、轉折複句等。
本課程每週集中探討一個議題,每個議題的閱讀材料分三種:基本、重點、參考,修課同學需於課前讀完前兩種材料,並於上課前晚12點前將問題及心得上傳到ceiba作業區。每週三堂課安排如下:第一堂由教師根據基本材料介紹基本觀念,第二、三堂則由學生上台針對重點材料進行口頭報告並帶討論。口頭報告需使用PPT,除說明論文主要內容外,還需含下列幾項資料:(1)核心宗旨及研究價值、(2)論證模式、(3)精彩之處、(4)缺點或謬誤、(5)可引伸之研究。
學期末每位修課學生需繳交一份完整的期末報告,由學生自選主題,需與課程主題相關。分四階段繳交,各階段內容如下:I繳交題目、大綱與動機、II繳交語料來源、參考書目及研究方法、III論流上台概述報告內容、IV繳交書面期末報告。 

課程目標
1.藉由閱讀相關論文,瞭解漢語歷史語法的主要議題以及目前大致進展。
2.藉由課堂討論,熟悉歷史語法的主要論證模式。
3.藉由口頭報告,培養上台報告並主持討論的能力。
4.藉由報告撰寫,訓練撰寫符合語言學門學術規範之論文。 
課程要求
1.準時上課、不無故缺席。
2.共同維護良好的、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。
3.課前充分準備,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。
4.準時繳交作業。作業遲交視同未交。
5.親自撰寫作業。作業如有抄襲,該份作業以零分計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備註: 下課後40分鐘 
指定閱讀
1.郭錫良,2007,《古代漢語語法講稿》,北京:語文出版社。
2.郭錫良,2005,《漢語史論集》(增補本)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3.蔣紹愚、曹廣順,2005,《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 
參考書目
以下為專書部分,單篇論文另見各週進度
1. 江藍生,2013,《漢語詞彙語法論考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2. 呂叔湘,1985,《近代漢語指代詞》,北京:學林出版社。
3. 巫雪如,2018,《先秦情態動詞研究》,上海:中西書局。
4. 谷峰,2010,《先秦漢語情態副詞研究》,南開大學博士論文。
5. 邢福義,2001,《漢語複句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6. 洪波,2010,《漢語歷史語法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7. 席嘉,2010,《近代漢語連詞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8. 徐晶凝,2007,《現代漢語話語情態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9. 張誼生,2000,《現代漢語副詞研究》,北京:學林出版社。
10. 張赬,2002,《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》,北京: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。
11. 曹廣順,1995,《近代漢語助詞》,北京:語文出版社。
12. 梅廣,2015,《上古漢語語法綱要》,台北:三民書局。
13. 彭利貞,2008,《現代漢語情態研究》,北京:崑崙出版社。
14. 蒲立本著,2006,孫景濤譯,《古漢語語法綱要》,北京:語文出版社。
15. 齊春紅,2008,《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》,昆明:雲南人民出版社。
16. 劉世儒,1965,《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17. 蔣紹愚,2000,《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18. 蔣紹愚,2017,《近代漢語研究概要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作業 
20% 
每週四晚上8點前,上課同學需上傳閱讀心得到ceiba作業區,分別針對基本材料以及重點材料各提出至少三個問題以及簡要心得。 
2. 
課堂討論 
0% 
於課堂提問或加入討論,額外加分 
3. 
課堂報告 
20% 
於課堂報告論文並帶討論 
4. 
期末報告 
60% 
分四階段繳交: I繳交題目、大綱與動機(第7週)5% II語料來源、參考書目及研究方法(第10週)5% III論流上台概述報告(第16、17週)10% IV繳交書面期末報告(第18週)40%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4  概說 
第2週
9/21  轉折複句 
第3週
9/28  先秦動詞(周世平)
1. 郭錫良《漢語史論集》〈先秦漢語名詞、動詞、形容詞的發展〉(基本)
2. 蔣紹愚,2014,〈從《左傳》中的“P(V/A)+之”看先秦漢語的述賓關係〉,《歷史語言學研究》第8輯,頁1-18。(重點)
3. 蔣紹愚,2018,〈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〉,《歷史語言學研究》第11輯,頁1-28。(重點) 
第4週
10/05  詞類活用(陳有宜)
1. 郭錫良《古代漢語語法講稿》第1講〈詞類的活用〉(基本)
2. 郭錫良《漢語史論集》〈古漢語詞類活用淺談〉(基本)
3. 何樂士,1997,〈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名詞作狀語的比較〉,《湖北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1997.4,頁43-48。(重點)
4. 何樂士,2000,〈《世說新語》的語言特色──《世說新語》與《史記》名詞作狀語比較〉,《湖北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27.6,頁36-41。(重點)
5. 蔣紹愚,2000,〈內動、外動和使動〉,《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》,頁188-200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(重點) 
第5週
10/12  王冕死了父親(吳震霆)
1. 喻理明,2011,〈「王冕死了父親」句的歷史考察〉,《中國語文》2011.1(總340),頁32-42。(基本)
2. 石毓智:〈語言學假設中的證據問題──論「王冕死了父親」之類句子產生的歷史條件〉,《語言科學》第6卷第4期(總第29期),2007年7月,頁39-51。(重點)
3. 洪波、盧玉亮,2016,〈領主屬賓式的句法來源和句式意義的嬗變〉,《中國語文》2016.6(總375),頁543-656。(重點)
4. 沈家煊,2006,〈「王冕死了父親」的生成方式──間說漢語「糅合」造句〉,《中國語文》2006.4(總313),頁291-300。(參考) 
第6週
10/19  主題句(周世平)
1. 郭錫良《漢語史論集》〈關於繫詞「是」產生時代和來源論爭的幾點認識〉(基本)
2. 李佐豐,2002,〈上古漢語的判斷句〉,《漢語史論文集》,頁1-19。(重點)
3. 梅廣《上古漢語語法綱要》第4章〈主題句〉(重點) 
第7週
10/26  主之謂結構(李唯瑄)
1. 魏培泉,〈先秦主謂間的助詞「之」的分布與演變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1.3,頁624-685。(基本)
2. 洪波,〈周秦漢語「之s」的可及性及相關問題〉,《中國語文》2008.4(總325),頁304-316。(重點)
3. 沈家煊、完權,2009,〈也談「之字結構」和「之」字功能〉,《語言研究》29.2,頁1-12。(重點)
4. 洪波,〈周秦漢語「之s」可及性問題再研究〉,《語言研究》30.1,頁21-29。(參考) 
第8週
11/02  語氣詞(陳廷嘉)
1. 郭錫良《漢語史論集》〈先秦語氣詞新探〉(基本)
2. 梅廣《上古漢語語法綱要》第11.2-11.3節〈語言敘事與時的表達〉〈上古漢語的「矣」〉,頁432-450(重點)
3. 劉承慧,2013,〈有關先秦句末語氣詞的若干思考〉,《漢學研究》31.4,頁1-16。(重點) 
第9週
11/09  述補結構(歐千華)
1. 蔣紹愚《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》第10章〈述補結構〉(基本)
2. 魏培泉,2000,〈說中古漢語的使成結構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1.4,頁807-856。(重點)
3. 劉承慧,2002,〈動補「得」字詞組的形成〉,《漢語動補結構歷史發展》,頁69-104。(重點) 
第10週
11/16  介詞(李育憬)
1. 蔣紹愚《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》第5章〈介詞(附連詞)〉(基本)──只讀介詞部分
2. 郭錫良,1997,〈介詞「於」的起源和發展〉,《中國語文》1997.2(總257),頁131-138。(也收錄於郭錫良《漢語史論集》)(重點)
3. 吳福祥,2003,〈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——兼論SVO型語言中伴隨介詞的兩種演化模式〉,《中國語文》2003.1(總292),頁43-58。(重點) 
第11週
11/23  連詞(董明祥)
1. 蔣紹愚《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》第5章〈介詞(附連詞)〉(基本)──只讀連詞部分
2. 劉承慧,2016,〈語體角度的先秦語法分析——從《左傳》、《荀子》中的「雖然」、「然則」談起〉,《《荀子》語法修辭研究》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(MOST 105-2410-H-007-062)。(重點)
3. 徐朝紅,2017,〈讓步條件連詞到讓步連詞的語義演變〉,《語言科學》2017.9(總90),頁493-510。(重點) 
第12週
11/30  量詞(金宰亨)
1. 郭錫良《漢語史論集》〈從單位名詞到量詞〉(基本)
2. 張誼生,2003,〈從量詞到助詞——量詞「個」語法化過程的個案分析〉,《當代語言學》5卷2003.3,頁193-205。(重點)
3. 李小軍,2016,〈漢語量詞「個」的語義演化模式〉,《語言科學》1.52(總81),頁150-163。(重點) 
第13週
12/07  副詞(陳廷嘉)
1. 蔣紹愚《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》第4章〈副詞〉(基本)
2. 谷峰,2011,〈上古漢語「誠」、「果」語氣副詞用法的形成與發展〉,《中國語文》2011.3(總342),頁241-249。(重點)
3. 朱城,2015,〈也談「誠」和「果」語氣副詞用法的形成〉,《中國語文》2015.5(總368),頁452-459。(重點) 
第14週
12/14  情態動詞(何贊勝)
1. 巫雪如《先秦情態動詞研究》第1、2章〈序論〉〈情態動詞的界定及類型〉(基本)
2. 巫雪如《先秦情態動詞研究》第3.1、3.8節〈可(可以)〉〈能〉(重點)
3. 朱冠明,2003,〈再談助動詞「可以」的形成和發展〉,《漢語史研究集刊》,頁51-70。(重點)
4. 胡靜書,2014,〈推測副詞「可能」的來源〉,《語言研究》34.3,頁59-63。(重點) 
第15週
12/21  1.語義地圖基本概念介紹(基本)
潘秋平老師演講
2.潘秋平、張敏,2017,〈語義地圖模型與漢語多功能語法形式研究〉,《當代語言學》第 19 卷 ,2017 年第 4 期,頁510-545。(重點)
3.潘秋平、張家敏,2017,〈從語義地圖看五味之詞的歷史演變〉,《語言學論叢》55輯,頁318-372。(重點)
4.王慧萍、潘秋平,2011,〈從語義地圖談「然後」〉,《語法化與語法研究(五)》,頁234-311。(重點) 
第16週
12/28  同學輪流上台概述期末報告內容
周世平、歐千華、吳政霆 
第17週
1/04  同學輪流上台概述期末報告內容
李唯瑄、陳廷嘉、陳有宜、金宰亨(待續) 
第18週
1/11  同學輪流上台概述期末報告內容:金宰亨、何贊勝、李育憬
老師總結
課堂繳交期末報告紙本